燈光秀工程亮化的又一個爆點
發布日期:2020-05-08 作者:蘭州亮化工程 點擊:
為進一步美化亮化城市,提升城市形象,蘭州亮化工程公司開始對本行業做了很大的調整,美化亮化的主要內容為:對建成較早、破舊的10座橋梁實施清潔舊墻面、鏟除橋梁墻皮,進行彩漆涂刷和亮化;對三十埠河橋等橋梁周邊區域存在的故障線路、問題路燈實施整改、維修。為了在雨季來臨之前完成美化亮化工作,養護人員充分利用雙休日,采取白天涂漆、開槽施工,夜晚維修路燈的作業模式,維修路燈20盞,鋪設電纜680米,為城區重要的交通節點增添“安全色”。
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一些很著名的有關亮化工程實例,相信大家了解了這些就會明白亮化工程不可估量的發展趨勢。
故宮博物院早些時候舉辦的“紫禁城上元之夜”燈光文化活動,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4年來第一次在晚間免費對公眾開放,也是紫禁城古建筑群第一次在晚間被較大規模點亮。這次歷時12天完成的燈會,引起爭議不斷。
外行看熱鬧,內行看門道。今天我們就從照明行業的角度,來看看故宮燈光秀背后的文化融合。所謖文化融合,其實就是燈光秀復合式價值的一種體現。第一,增加景區、城市的藝術美感和文化底蘊,引導大眾對某種精神或情懷的回歸,展現文化內涵,張揚城市精神。第二,燈光秀可以幫助景區、城市建立地標性建筑和核心地帶,增強軟實力,打造魅力文旅新名片,提升知名度與美譽度。第三,通過燈光秀吸引人流,帶動城市經濟和旅游發展,讓文化資源變現,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
看似好處多多,但想要成功打造一場具有文化融合性質的燈光秀,確非易事。我們知道,燈光秀引導的是大眾對某種精神或情懷的回歸,那么燈光秀本身就要有故事、有內涵,不能乏味,空洞,要不然引不起觀眾情感共鳴,就會畫蛇添足,幾不像,以失敗告終。
因此,燈光秀應該從建筑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歷史遺痕本身出發,繼而通過科技的手段,深度講述燈光背后的故事,而不是單純亮化產品的堆砌和各種科技手段的賣弄。
以下幾個成功案例,就是燈光與文化融合很好的證明。
為期四天的法國里昂燈光節,每年吸引400多萬人。各種各樣的藝術家會點亮整個城市的建筑物、街道、廣場和公園,超過70多個燈光裝置將創造一種神奇的氣氛,展示頂級藝術家的作品并提供一個露天實驗室。
繽紛悉尼燈光音樂節是澳大利亞的老牌項目了,聚集了來自23個國家的150名藝術家,用超過90臺燈光設備打造了整整23個夜晚的藝術裝置和作品。其中,悉尼歌劇院的作品是燈光節的重頭大戲,絕對是每年必看,歌劇院頂部標志性的帆船變成了一塊巨型熒幕,看那些略帶些原始美感的色彩,它代表著澳大利亞土著的文化。
俄羅斯圣彼得堡冬宮廣場舉辦的大型立體燈光秀,以冬宮建筑群外墻為銀幕,通過13分鐘的短片生動展現了俄羅斯近現代史上Z重要的歷史事件、關鍵人物以及俄羅斯地標性建筑,娓娓道來,非常具有敘事性。
巴黎圣母院“圣母之心”燈光秀,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一百周年所作,通過聲、光、影的表現手法,在圣母院的外墻上投射出17幅不同風格的3D匯映,將圣母院建筑的歷史厚重感和現代虛擬現實技術的科技感結合起來,配合建筑本身的錯綜線條和三維空間的立體透視感,給人們帶來了一場美輪美奐的視覺盛宴。
類此種種,不難看出蘭州亮化工程燈光秀也算一個將城市文化打造成城市IP的過程,這個過程也是文旅的創新之路,利用燈光增強體驗,賦予城市文化特有的生命力。從“網紅故宮”到“變臉兵馬俑”,不難看出眾多城市都在嘗試利用燈光秀打造城市特有名片,這塊的市場前景的廣闊性毋庸置疑。因此,市場份額不是我們擔心的問題,畢竟中國擁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,從不缺少文化,但目前很多城市的景觀照明都是基礎照明,千篇一律,缺乏文化的獨特性,容易造成視覺審美疲勞,如何在爆點來臨之際,結合當地特色文化,進行創新,打造順勢而生的燈光秀,才是目前業內人士該思考的問題。